爱尚小说网 > 秦王本纪 > 第2章 李世子随父入关 王文远以武自荐

第2章 李世子随父入关 王文远以武自荐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临渊行沧元图

一秒记住【爱尚小说网 www.23xsw.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却说,李峻万花楼夜归,路遇周韬,念先前有旧,遂拿出银两、玉佩供其北上,行至王府,却见此时府门口站了七八人,翘首远望。

    秦王府门前,丫鬟碧瑶、初霁、梧桐、彩屏,书童山松、白鹤、文墨,此时大小一行皆在府外候着,见李峻前来,众人皆道:“拜见世子殿下、沈姑娘。”

    “深更半夜,何不早睡?”李峻问道。

    众人道:“秦王殿下吩咐,世子不来,我等皆要在此等候。”

    “本世子此时已回,尔等回去歇息吧。”

    众人闻之告退。

    碧瑶略带怨气,嘟囔道:“这世子也真是的,平时也就罢了,过个节也是这样,这都几时了,如何早睡?”

    初霁闻之,赶忙扯住碧瑶。

    “此刻老爷还未入睡,休教下人听见,不然又是一顿唠叨。”

    碧瑶叹了口气,遂不再言语,同初霁径直回房。

    此时,府中大部分人都睡下了,唯有巡逻处还在亮着灯,李峻想着时日不早,便先回房安寝,待明日再去见父亲。遂径往幽竹斋去。

    这幽竹斋,乃几年前建成,甚是气派。李峻自称“幽竹”居士,这住所亦因此得名。穿过一片假山,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处,即幽竹斋,粉墙黛瓦、古朴典雅,似有江南风调。斋门上有一联,曰“书开万卷明心,浮华尽了。竹养千竿悦目,己性兼修”。

    门前数十步,佳木葱茏、清泉汩汩,木雕为栏,环抱池沼。溪上有座石桥,名曰“玉清”。桥下一池青莲,钱叶微露。桥旁有一亭台,名曰“凌云”,亭柱上有一联,曰“养竹庭前,宜修己性。听泉石上,尽隔尘嚣”。

    幽竹斋西南处,上有桃柳、下有梅菊,有一苑名曰“七香”,苑门上有一联,曰“不近红尘,一任群芳妒。初于泥垢,复开百美羞”。此处专供丫鬟们起居。

    东南处,左有群鹤,右有越鸟,有一轩,名曰“听雨”,轩门上有一联,曰“燕过轩窗,疑是知音轻唤。雀临书案,权当故友催行”。

    此处专供书童们居住。因此处占地极广,李峻想着平日方便伺候、唤人省事,住进幽竹斋时,令丫鬟、书童一同搬了进来。

    此时,李峻经过李庚书房时,见其房间的灯还亮着,暗忖:夜已至深,父亲房中为何还亮着灯?似有要事。便上前叩门。

    “父亲此时睡否?”

    此时李庚正在房中同杨保议事,闻有叩门声,知是李峻前来,清了清嗓子。

    “进来吧!”

    李峻推门而入,见父亲房中还有一人,反手将门关上,看向此人。

    此人年逾花甲,虽须发尽白,但双目有神。身穿乌绫宽衫棉服,腰系兰青丝绦,脚穿鹿皮靴。

    正是秦王李庚谋士杨保杨公佑,早年随李庚征战沙场、出谋划策,立下赫赫功劳,李庚便令李峻拜杨公佑为师,纵使不学无术,亦要学些兵法傍身。

    此时杨公佑年事已高,早年又落下旧疾,如今在秦王府养病,李庚寻常也不让下人打扰,唯唤两个丫鬟照顾。遍寻良方,名贵药材用了无数,却不见有所好转。

    李峻见状赶忙作揖

    “拜见父亲、师父。”

    杨保道:“峻儿且坐,王爷有事相说。”

    李庚道:“西关贼军犯境,礼儿五日前已领了十万秦军前去,你师父如今年事已高,腿脚不便。此次入兵西关,智儿随我同去。如今你年纪也不小了,也该去边疆看看,明日启程,一同前去。”

    “这么急?”

    “战事吃紧,并非儿戏,此次前去西关,蛮儿也一同去。”

    李峻闻之暗忖:李默年幼,想必又是招惹了父亲,不受待见,故而同去西关。

    “弟弟年岁十三,不谙世事,去边关作甚?”

    “任其在府中搞得乌烟瘴气、鸡飞狗跳?”李庚皱了皱眉头道。

    “默儿年幼,纵使顽皮了些,也是正常好过边关吃苦。”

    李庚闻之,喝道:“为父当年十岁从军,十二岁上阵杀敌,也是年幼?此时不去,待成了家,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再去?”

    “想我戎马一生,也就婉儿略懂事,可惜是个女儿身。不知道上辈子造了什么孽,生出你们哥俩这对孽障!”

    杨保见状,忙劝道:“可怜天下父母心,王爷自有安排。峻儿此行不必多虑。”

    李峻见言虽如此,又不敢顶撞,正欲告退。

    “明日出发前,记得给你娘上炷香。”

    李庚闻之,慌忙告退。

    李峻之母赵氏,生两子一女,生次子时难产而亡,李庚戎马一生对不起赵氏,认为赵氏战乱时犹在,天下安定时却死于非命,一生没享过荣华富贵,过得几天安宁日子。愧对赵氏,遂不喜次子,亦不续弦。

    这李默初生时约重十斤,虽有些力气,然五岁时仍不会言语,尤其见到其父李庚时更加支支吾吾,李庚不喜,遂起名李默,乳名蛮儿。

    李默不喜同府中人言语,同李婉亦是如此。李婉因此也是郁郁寡欢。然李默独喜李峻,李庚话语如耳边之风,却对李峻言听计从。

    李峻怜李默苦楚,终日教导,好在七岁时方开口言语,仍口齿不清,李峻也曾寻师问药,亦无果而终。府中人皆言:支支吾吾小王爷,力大如牛二世子。

    李峻起身回房,见李默房门未关,遂走了进去,见李默伏在桌上不曾入睡。

    “四更天了,默儿此时为何不睡?”李峻问道。

    李默正趴在桌上,回头看是李峻,笑道:“哥哥去哪里快活了,默儿想哥哥,在家无聊?”

    “默儿乖,哥哥出去有些事情,上次给你的玉狮子呢?”

    李默伸手向怀里摸了摸。

    “在这呢,哥哥。”

    “这么凉,放怀里作甚?”

    “哥哥送的,不舍得拿出来。”

    言毕,嘿嘿嘿地笑了出来。

    “等哪天默儿长大了,也要送哥哥一个玉狮子,比这个大一万倍。”

    李峻闻之,不禁笑了起来。

    “好久没看到哥哥笑了。”

    言毕便哭了起来。

    “默儿哭甚,要是默儿喜欢,哥哥天天笑给默儿看。”

    “父亲今日又凶默儿了,还说让默儿明日去西关,默儿不想去。”

    李峻摸摸李默头,道:“默儿不怕,明日哥哥陪你一起去。”

    “真的么?”

    “真的,赶快睡觉,明早起来还要给娘亲上炷香。”

    李默点头答应,便躺在了床上,李峻帮李默掖了掖被子,遂关上房门,径直回房。

    李峻回到房中,坐立难安。躺在床上辗转难眠,若有所思。

    是夜,整座王府格外安静,除了巡逻的脚步声,便是幽竹斋内传来一声声叹息。

    次日一早,李庚同二子一女并义子李智到灵堂上香,供桌上竖着“贞烈夫人赵穆慈灵位”。

    李庚捻了一炷香,道:“穆慈在天有灵,儿女今已长大成人,西夏贼寇死灰复燃,愿此次入关保佑退敌西夏、平安归来。”

    言毕,只身走出。

    李峻随即也捻了一炷香插入香炉,后退两步磕了三个头。

    李婉、李默亦先后上香、磕头。

    这时李默哭道:“娘亲,孩儿不孝,此次前去西关,还望娘亲在天有灵,保佑父亲、哥哥平安。”

    “哭什么哭。”李庚喝道。

    “呜呜……”

    李婉闻之,将李默抱在怀里。

    “爹爹,这都过去十多年了,还是如此。”

    “十多年?一辈子为父都记得。”

    “相信娘亲在天有灵,也不想看到默儿整日哭哭啼啼的。”

    言毕,遂将李默拉走,李庚亦径直出府,唯有李峻仍在灵堂门口站着,不言一语。

    李智待李庚走后,亦上香、磕头,眉头紧锁。

    半个时辰后,秦王府门口集结了五百兵马,长安百姓见如此阵仗,交头接耳,不知哪里又要打仗了。

    秦王府门口,军师杨保、管家李福、李婉、沈妍、丫鬟、书童、下人都来相送。

    杨保佝偻着上前,道:“王爷此行,恕老身不能同行。”

    李庚闻之,令下人赶忙搀扶着,遂起身上马。

    李峻行至沈妍、李婉跟前。

    “表妹,婉儿就托你照顾了。”

    “表哥放心去吧,有我陪着表妹,没事的。”

    李峻闻之,对丫鬟们道:“我那七香苑的花、树好生照料,莫较旱了。”

    又对书童们道:“我那听雨轩的珍禽异兽,好生喂养,莫较瘦了。”

    丫鬟、书童们皆道:“世子殿下放心。”

    言毕,俯身上了马车。此时,李智、李默已在车上。

    李庚见李峻上了马车,令士兵前进。

    众人见军队离去,皆道:“恭送王爷、世子殿下。”

    因先前李礼领十万秦军先行,李庚此次只带了五百亲卫骑兵,西关距此一千二百余里,照此行军速度,约五六日后方能抵达西关。

    行军四日,约有八百余里,忽见一山,名曰“咸中”,山脚有一湖,名曰“乐平”。

    山是好山,尖峰矗矗,远脉迢迢。岭头青松郁翠,崖下巨石嶙峋。幽禽喑咽,山兽咆吼。獐鹿成双,鸦鹊打阵。山草山花不尽,山桃山果时新。

    水是好水,流水潺潺,涧泉滴滴。流水潺若鸣玉佩,涧泉滴如奏瑶琴。燕喜花飞,鱼惊絮落。燕喜花飞拾红泥补穴,鱼惊絮落,吹白雪消寒。一棹撑来烟雨外,双鸳惊去水云中。

    大军正在前行,忽然一人一骑驶来,亲卫见状赶忙拦住。

    “来者何人?”

    李峻闻前方动静,掀开帷幔,只见一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眉如重墨,双目有神。头戴一字方巾,身穿藏青锦服,腰系虎皮裙,足蹬熟皮靴。坐骑一匹高头白马,挂一张画弓,悬一壶翎箭,手中横着把三尖两刃刀。

    只见此人将兵器挂在马上,翻身下马,单膝点地拱手道:“小人王通,拜见秦王殿下。”

    李庚见状,拂手示意亲卫退下。

    “汝系何人?”

    王通道:“小人王通,表字文远,岷州人士。从小生长在这荒山间,有些蛮力气,愿投军保家。三日前李将军率兵于此经过,急于行军不敢收留,特让小人在此恭候王爷。”

    李庚闻之,自知是李礼三日前行军经过。

    “你且起来。”

    王通闻之起身道:“谢过王爷。”

    “你既参军,可有本领?”

    “早年有位卢高人曾路过寒舍,教了些刀法,此兵器就是那时打造。”

    言毕,指了指马上的三尖两刃刀。

    “你且比划比划。”

    王通领命,从马上拿起三尖两刃刀后退几步,挥舞起来。

    只见王通双手持刀,使出浑身解数,将先前习得二十八路刀法,一一使了出来。

    刀身掠空,一片寒芒。刀尖点地,飞沙走石。一套刀法下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李庚以手抚须,顿首称赞,道:“你且留下,随军入关,待他日取得军功,再论功行赏。”

    王通拜谢。

    李庚又令随行主簿记下,又传令道:“天色已晚,安营下寨,明日四更做饭,五更启程。”

    亲卫队领命,遂安营下寨、分班巡逻。

    日暮时分,李峻心生烦闷,遂同李默营外闲行,只见山上,径入云深,几户人家坐落。时逢雁远,一天暮色横陈。湖边翠柳欲牵云,莲底金鳞将读月。樵夫寂夜担山月,渔叟闲春钓水云。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时,一人一骑飞奔而来。

    “报!”

    原是西关信使,战报传来。

    李庚接过书信,令信使退下歇息。拆开书信,目视良久,若有所思,随即修书一封并原信差亲信送回秦王府,递予军师杨公佑。

    原来,三十年前,中原内外战火纷纷,边境流寇重重,民不聊生。这西夏兵便是流寇之一,当年李庚奉命率军抵御西夏,打得西夏拓跋氏溃不成军,割地求和,年年朝贡。

    三年前老皇帝赵询驾崩,新皇帝赵偕登基,拓跋氏以新皇帝无能,以三年间以大旱为由,不纳朝贡,新皇帝赵偕不以为意。拓跋氏便变本加厉,攻打西羌米擒氏,早有探马上报,赵偕言:弹丸之地,无以为虑。

    左右皆言宜趁早防之,迟则生变,赵偕置之不理。拓跋氏攻占西羌,集结兵马十数万,以新皇帝昏庸为由,先取西关,再图中原。赵偕怒不可遏,下旨令李庚率秦军十万同西关合兵一处,攻打西夏。

    此时李峻同李默闲行,见迎面一人手摇羽扇,缓缓而来,只见此人头戴纶巾,身穿素锦宽袍,腰系棕褐銮带,脚穿黑色双梁鞋。身长八尺,面白须长,目如朗星。

    此人是李庚四义子李智李季明。李智幼时曾为人贩掠去,关至房中。待人贩出行时,李智见桌上置一碗,以脚踢桌,使碗落地,遂以碗片去其手缚,待要出逃时,闻人贩将至,急中生智,遂微开屋窗,遗一履于窗边,只身匿于门后。人贩开锁入屋,见碗碎绳断,窗开履遗,误以为从窗而出,遂出窗而追。李智待其走远,夺门而逃。李庚闻之惊叹,遂令其拜入杨公佑门下。

    近几日,李庚见李峻心不在焉、魂不守舍,遂令李智前去安抚。

    李智行至李峻身前,拱手作揖。

    “拜见世子、二世子殿下。”

    李峻不知李智所来为何,道:“汝为家父义子,当为吾义兄,不必如此多礼。”

    “今夜有雨,还望殿下早些回营。”

    “义兄如何得知?”

    李智以手抚须,笑道:“水势看知风急缓,云形猜解雨阴晴。世子不知?”

    李峻近日心神不宁,并未将这些事放在心上,遂大笑道:“一时疏忽了,此刻回营。”

    言毕,转身欲走。

    “冥冥之中,自有天定,世子无须多虑。”

    李峻闻之,笑道:“我偏要人定胜天呢?”

    李智遂不言语,见李峻走远,道了句:“恭送世子殿下。”

    见李峻走远,遂回营回禀李庚。

    李庚问道:“智儿,此去如何?”

    “回禀义父,世子外表乖张,然胸有城府,无需多虑,若以计谋之,可令世子有世袭之心。”

    李庚笑道:“有何良计?”

    李智附耳如此如此。

    “汝随公佑多年,学了多少本事?”

    “师傅老人家足智多谋,孩儿只习得九牛一毛耳。”

    李庚大笑,令李智回营安歇,李智告退。

    两日后,李庚抵达西关,李礼率军同西关守将王忠关外相迎,李庚随众将士入西关。

    李峻下了马车,只见西关城内,刀枪剑戟,将士演练。西关城上,来往密接,兵卒巡逻。西关城外,黄尘卷起,飞沙走石。西关城下,鹿角密布,排叉交加。

    入西关后,李庚不及歇息,忙令众将帐中议事。

    议事帐中,只见墙上挂着西关边防图,议事帐的中央摆放沙盘,沙盘中呈现西关周边城防布局,山林湖海。

    李庚视之,不免感怀,这西关多年不曾亲至。遂问道:“近半月战况如何?”

    “禀秦王殿下,此时西夏拓跋氏非同往日?”

    李庚抬首看去,只见此人年近四十,身穿铠甲,身材健硕,原是西关守将王忠。

    “如何非同往日?”李庚问道。

    “昔日西夏拓跋岑领军,虽率兵三十万,然军纪不明,不足为虑。此时领兵者乃拓跋岑之侄拓跋建英,此人强其叔父数倍,虽率兵十万众,然队伍整齐,军纪严明。半月来敌我各有争锋,伤亡参半。”

    李庚闻之沉思。

    此时,帐下李礼道:“回禀义父,近两日拓跋氏西关下骂战,我等谨遵义父军令,紧关城门,不曾出战。”

    李庚略微点头。

    这李礼,表字叔仪,乃李庚第三义子。李礼身长七尺有余,生得一双俊目,唇红齿白,此时一身银甲。

    议事帐中,李庚目视沙盘,沉思良久。

    此时关外突闻人喊马嘶。

    “报!报将军,拓跋臻城下叫战。”

    “贼军欺人太甚,谁可迎敌?”李庚怒喊道。

    “小人愿往。”

    此时,帐外一身材魁梧者大步而来。

    众人闻之,皆循声看去。

    正是:

    西夏拓跋犯边境,李家世子首入关。

    嚣张跋扈欺人甚,城墙将士弓上弦。

    欲知这身材魁梧者系谁?且看下文分解。